成果快报:亚洲生物多样性和固碳能力协同保护规划研究获新进展

发布时间: Tuesday, 14 September 2021 09:04

      2021年即将在中国召开《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BD COP15),审议并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下简称:GBF),确定2030年全球生物多样性新目标。GBF预稿提出到2030年保护陆地和海洋30%面积的全球目标,为确定中国及亚洲周边各国哪些生物多样性关键区域和生态类型亟需保护,帮助亚洲各国制定切实可行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促进GBF更好地实施。地球大数据专项“生物多样性性与生态安全”项目马克平研究团队及其合作者以题为“Regional scalable priorities for national biodiversity and carbon conservation planning in Asia”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研究提出多尺度(亚洲、生物群区、国家)保护优先区逐级保护原则,确定亚洲各国共同而有区别的保护责任和贡献,为在国家层面实施保护目标、完善2020后GBF提供全新视角。为实现生物多样性与缓解气候变化协同保护目标,确定了多样性和固碳能力协同增效区域,为GBF保护30%陆地面积的战略目标划定亚洲保护优先区,将有效保护超过70%的物种和2.3—3.6千亿吨碳储量。研究为亚洲各国规划保护布局、落实履约义务提供重要参考。

      研究建议保护规划应从多尺度视角出发,制定长远有效的国家保护目标,同时体现不同尺度之间的互补性来确定优先保护区域。并提出采取逐级保护的行动方案,首先应保护亚洲区域优先区,然后生态系统(生物群区)优先区,如果以上面积累积小于国土面积30%时,由国家优先区补充(图1)。鉴于亚洲地区生物多样性与固碳潜力沿纬度梯度的巨大变异,这将最大限度地提高有效保护物种的数量和代表性。当亚洲区域优先区超过30%国土面积时,应优先考虑区域和生态系统(生物群区)优先区的重叠区域(图2),以提高物种和生态系统层面的保护效益。 

      未来需要更多的资金筹措机制及变革性政策支持,使30%的国土面积不足以为当地物种提供有效保护的生物多样性超级大国得到充分地保护。为更好地实现《生物多样性公约》2030年保护目标,应该优先保护能够同时兼顾生物多样性和固碳潜力的区域,这种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气候变化减缓的双赢。 

参考文献:Zhu, L., Hughes, A., Zhao, X., Zhou, L., Ma, K., Shen, X., Li, S., Liu, M., Xu, W., & Watson, J. Regional scalable priorities for national biodiversity and carbon conservation planning in Asia. Science Advances, 2021, 7: abe4261.( http://doi.org//10.1126/sciadv.abe4261.)

文章链接: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7/35/eabe4261

 

图1 三个保护目标情景亚洲各国优先区占国面积百分比。A)第一优先保护目标(亚洲区域优先区),(B)第二优先保护目标(区域尺度优先区结合生物群区优先区),(C)第三优先保护目标(区域、生物群区和国家三个尺度全部优先区)。(D)柱状图为依次完成三个保护目标对各生物类群达到有效保护的比例。

 

图2 基于(A)生物多样性(B)碳储量(C)生物多样性和碳储量确定的不同优先等级的保护优先区。亚洲区域尺度和生物群区尺度优先区重叠区域(深蓝色)为顶级优先区;绿色为第一优先目标在顶级优先区基础上新增面积,橙色为第二优先目标在第一优先目标基础上新增面积,紫色为第三优先目标在第二优先目标基础上新增面积。韦恩图表示三个尺度优先区的空间一致性与分异性。

Copyright © 2018 京ICP备05080539号-2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2011号 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邓庄南路9号 100094 Email:casearth@radi.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