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服务生活 “爱观鸟(iBirding)1.0平台” 在线发布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地球大数据专项成果“爱观鸟”(iBirding1.0平台通过腾讯公益平台在线发布。发布会由“广目”专项、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主办,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有关研究所、高等院校、联合国环境署国际生态系统管理伙伴计划等20多家合作伙伴的大力支持。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越在线主持。

“爱观鸟”(iBirding)1.0平台是由“广目”专项“大数据云服务平台”项目和“中国水鸟及栖息地数据库”联合研发的一款集手机APP、数据库网站、鸟类识别小程序和候鸟迁徙路线可视化为一体的平台。该平台可提供鸟类数据和照片上传、查询、下载和共享服务等服务,可形成标准化数据集。目前已有196种水鸟26万余条观鸟记录、88万余张照片用于鸟类识别数据训练。“地面监测数据资源汇聚与共享”课题负责人于秀波研究员作为“中国水鸟及栖息地数据库”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带领核心开发成员夏少霞、董鹏、徐肇南、王瑞、罗泽、朴英超等,运用数据定向采集、智能处理和数据挖掘等技术,有效整合了水鸟与栖息地的异构数据资源,运用人工智能和知识图谱等技术,实现了鸟类的自动识别。团队确定了沿海11省128块重要水鸟栖息地,跟踪评估了61块水鸟栖息地变化趋势,编制了15种水鸟的迁徙路线图,上述成果将为中国沿海湿地与水鸟科学研究和保护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可为黄渤海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提供科学数据。

郭2.JPG

“广目”专项负责人郭华东院士作视频在线讲话

发布会上,“广目”专项负责人郭华东院士指出,大数据是当今的战略高地,是新型战略资源,地球大数据专项构建了多学科融合、独具特色的“云服务”平台,具备超级计算和海量数据存储能力、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正在并将持续为科学家及公众开展基础及应用研究提供平台。“爱观鸟1.0”是中国科学院多个研究所协作创新的成果,是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自然保护的成功案例,也是专项服务社会大众,开展科学普及的典型案例。

“广目”专项办公室主任闫冬梅在会上发言提出,专项自2018年立项以来,秉承着以科技创新支撑宏观决策支持、服务科学普及为目标,通过科学数据的挖掘、分析,以及公众数据的推广,让科学数据走进公众视野,让大众感受科学、体验科学。“爱观鸟1.0” 充分整理、挖掘并共享了中国科学院在资源、环境、生物、生态方面的科学数据,是科研院所与公益基金回在自然保护领域有效合作的典范。

国际知名自然保护人士、BoboLink食米鸟基金会主席温迪•保尔森(Wendy Paulson)女士强调,候鸟迁徙是没有国界的自然景观,她很高兴看到“爱观鸟”团队与美国康奈尔大学eBird项目在数据库与APP开发方面的密切合作,特别是数据结构与共享系统的合作将更好地服务于双边及全球的自然与环境保护决策。

内蒙古老牛慈善基金会创始人、荣誉会长牛根生先生指出:“知之深才能爱之切”,“爱观鸟”只要解决让人们知道的事,就能顺理成章地解决让人们爱护的事。他认为,“爱观鸟”将有助于推动水鸟保护由政府主导到公众参与的转变,并为科学家提供“千里眼”与“顺风耳”。

于秀波研究员系统介绍了研究成果,他强调,“爱观鸟”平台是针对保护地管理者、观鸟达人和摄影爱好者的需求所开发的数据管理与分享平台。通过倡导“爱观鸟、爱自然、爱科学”活动,促进自然教育与公民科学发展,激发公众参与自然保护。

识别二维码,登录微信“爱观鸟”小程序

小程序二维码.jpg

Copyright © 2018 京ICP备05080539号-2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2011号 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邓庄南路9号 100094 Email:casearth@radi.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