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黄土地层中赋存着丰富的蜗牛壳体化石,这些化石壳体碳同位素(δ13Cshell )、氧同位素(δ18Oshell)具有重建蜗牛食性和古环境变化的潜力,例如可以利用壳体碳同位素(δ13C)来反映环境中C3植物(其光合作用初级产物为含三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的植物)和C4植物(其光合作用的初级产物为含四个碳原子的化合物)的分布比例,进而研究地区不同的气候类型。然而,季风区蜗牛壳体碳、氧同位素的环境意义尚不明确。为了明确蜗牛壳体碳、氧同位素的生态和环境意义,“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安全”项目王旭副研究员等人员,系统地采集了我国从南到北广阔区域两个常见种属华蜗牛(Cathaica sp.)和巴蜗牛(Bradybaena sp.)现生壳体,总共获得64个地点的巴蜗牛和27个地点的华蜗牛的碳、氧同位素数据,详细研究了它们与温度、降雨等各环境因子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巴蜗牛δ13Cshell值的分布范围是-9.52‰~-14.16‰,其食物碳同位素值为-24.7‰~-29.34‰,主要反映了C3植物的碳同位素信号,并且巴蜗牛δ13Cshell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与年降雨量呈负相关(图1a和1e)。同时,在进一步对年降雨量为450~550mm之间的地点进行研究发现,巴蜗牛δ13Cshell与年均温呈正相关(变率为0.13‰/°C)。巴蜗牛δ13Cshell所表现的上述关系同C3植物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是一致的。相比而言,华蜗牛δ13Cshell值的分布范围是-5.21‰~-13.03‰,其食物碳同位素值为-19.10‰~-26.92‰,记录了C3植物和C4植物的碳同位素混合信号,而华蜗牛δ13Cshell仅具有较强的高度效应(与高度正相关,见图1f)。
图1 蜗牛壳体碳同位素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a)巴蜗牛δ13Cshell随着年降雨量的变化;(b)华蜗牛δ13Cshell随着年降雨量的变化;(c)巴蜗牛δ13Cshell随着年均温的变化;(d)华蜗牛δ13Cshell随着年均温的变化;(e)巴蜗牛δ13Cshell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f)华蜗牛δ13Cshell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图(a)中红色虚线代表年降雨量<800mm时巴蜗牛δ13Cshell的变化斜率,而绿色虚线则代表年降雨量>800mm时巴蜗牛δ13Cshell的变化斜率,由图可知当年降雨量<800mm时δ13Cshell斜率较大,表明该条件下降雨对C3植物δ13C的较强影响。按照显著性P<0.001,巴蜗牛δ13Cshell与降雨量负相关,与海拔高度正相关,而华蜗牛δ13Cshell仅与海拔高度正相关。
在以往研究中,蜗牛壳体氧同位素(δ18O)与温度、降雨量、相对湿度和降雨氧同位素等有关,而在不同研究区表现出的主控因素却有所差别。在本研究中,巴蜗牛δ18Oshell在东亚季风区与年均温呈正相关(图2a),可能体现了降雨氧同位素的温度效应(即降雨氧同位素随温度升高而偏正)。然而,在西风区和印度季风区,巴蜗牛δ18Oshell则均表现出与年降雨量负相关(图2c和2d),可能反映了降雨氧同位素的雨量效应(即降雨氧同位素随降雨量增加而偏负)。鉴于巴蜗牛δ18Oshell与温度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巴蜗牛δ18Oshell可以在东亚季风区用来重建古温度。在对同一取样地点的两种蜗牛进行比较,华蜗牛δ18Oshell要比巴蜗牛略低(平均低0.97‰),表明两种蜗牛具有不同的生理生态习性。华蜗牛δ18Oshell总体上与年均温、年降雨量和相对湿度等环境因子都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只是在东北地区与年均温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表现出它具有明显的局地性。
图2 巴蜗牛壳体氧同位素随温度和降雨量的变化。(a)东亚季风区巴蜗牛δ18Oshell随着年均温的变化(靠近海岸(方框符号)和大湖(三角号)的地点除外);(b)东亚季风区近海岸地点巴蜗牛δ18Oshell随着年降雨量的变化;(c)西风区巴蜗牛δ18Oshell随着年降雨量的变化;(d)印度季风区巴蜗牛δ18Oshell随着年降雨量的变化。
该研究明确了华蜗牛和巴蜗牛壳体碳、氧同位素在不同风系控制地区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为地层记录中陆生蜗牛壳体稳定同位素的解释指明了方向,并再次强调蜗牛生理生态习性差异在古气候研究中的重要性。
该研究成果得到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资助(XDA19050104,第一标注),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JGR-Biogeosciences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