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技术助力藏羚羊“大产房”生态环境监测

随着基于云计算的地理信息处理平台的发展,海量遥感数据的免费快速处理成为可能。“数字一带一路”项目牛铮团队开展基于云计算的生态环境监测应用研究。近期,该团队利用遥感影像监测了青藏高原藏羚羊生存环境。

科研人员发现,尽管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严格的保护措施下,青藏高原藏羚羊个体数量已显著恢复到2016年的20万只以上,但是藏羚羊仍面临着由气候变化导致的生存威胁。每年夏天有上万只藏羚羊跋涉数百公里前往卓乃湖产仔,但受青藏高原气候暖湿化影响,近半世纪以来可可西里地区降水持续增加,卓乃湖在经历了2011年8月强降雨过程后水位快速上升,于9月中旬发生了大溃堤,引发洪水灾害,湖水大量外溢。由洪水冲刷形成的新河床阻断了三江源地区藏羚羊前往卓乃湖南岸产羔的迁徙路径。

该团队长期关注青藏高原野生动物保护。他们对卓乃湖溃堤前后(2008-2014年)每年6-7月30米分辨率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 TM/ETM+/OLI)影像进行收集并处理,分析了卓乃湖溃堤前后水体面积变化。

遥感解译结果显示,溃堤后,湖水面积减少40%以上。卓乃湖湖岸线大幅退缩,土地沙化严重,直接导致藏羚羊生存环境恶化,同时饮水距离增加。该研究进一步结合同时期藏羚羊活动点数据,直观地显示了卓乃湖溃堤对于藏羚羊种群活动的影响。据研究人员介绍,卓乃湖溃堤后,有部分藏羚羊开始转向卓乃湖下游的库赛湖周边产仔。根据现有的相关研究,迁徙路径和产仔地的改变很可能对藏羚羊种群繁衍产生不利影响。此外,卓乃湖溃堤后,大量湖水汇入位于下游的海丁诺尔湖和盐湖。有学者预测,盐湖会在未来的1-2年发生湖水外溢,其高浓度盐分的湖水可能会进一步破坏可可西里地区藏羚羊赖以生存的草地生态系统。

文章发表在《Science》杂志,该研究是地球大数据在动物保护和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典型应用,研究成果可以有效服务于科学决策。

 

16.jpg

卓乃湖溃堤前(2008-2011年)和溃堤后(2012-2014年)Landsat卫星合成影像对比

 

Copyright © 2018 京ICP备05080539号-26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32011号 中国科学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邓庄南路9号 100094 Email:casearth@radi.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