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1月18日讯 (记者 沈慧)
在今天开幕的首届中国数字地球大会上,全球首部《数字地球手册》宣布正式在线出版。这部由来自18个国家100多名作者历经3年撰写的著作,是数字地球概念20年前问世以来,全球数字地球领域的第一本系统性专业巨著,也是数字地球科学家群体为推动国际数字地球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
《数字地球手册》由四大部分、26章、852页组成。第一部分分析数字地球技术,第二部分为数字地球多领域应用,第三部分为数字地球区域及国家的发展,第四部分为数字地球教育与伦理,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分别为数字地球理解和数字地球展望。全书论述数字地球理论、技术与应用,剖析数字地球发展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该书的问世,必将推动数字地球在全球的积极发展,亦为我国的数字中国战略作出学术贡献。
据了解,首届中国数字地球大会以“地球大数据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旨在聚焦数字地球应用和技术,共同探讨梳理大数据时代数字地球发展脉络,探讨如何基于数字地球技术服务国家战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大会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和中国科学院主办。
中国科学院院长、首届中国数字地球大会名誉主席白春礼说,通过社会各界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数字地球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取得了丰硕成果,在诸多领域发挥着引领作用。相继研发的数字地球系统、建立的数字地球平台,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城市管理、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字地球的快速发展,可极大促进我国的数字中国战略。他希望各界携手合作,致力深化和提升数字地球理论研究和技术应用,共同开创我国数字地球领域的美好明天。
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首届中国数字地球大会名誉主席王钦敏表示,在知识经济时代数据无处不在,要深刻认识国家大数据战略的重大意义,加快建设数字中国,激活数字地球和地学数据资源的巨大潜能,把握空间信息技术的核心引擎,积极促进空间数据和经济社会信息的深度融合,提升我国在数字地球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他认为,首届中国数字地球大会的召开将进一步促进地球信息资源共享和利用,进一步推动数字地球服务于数字中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开幕式当天,地球大数据原型系统同期发布。该系统是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专项“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的重要成果,作为一套集数据管理、计算、分析、服务为一体的原型系统,实现了从数据到信息再到可视化模拟的全过程功能。该系统已建成一个自然交互与智能分析功能的可视化环境,遴选了一批关于地球大数据支撑全球可持续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驱动科学认知等对国家具有重大意义的研究主题开展科学应用示范,充分展示了“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项在综合分析、决策支持以及知识传播等方面的能力,为国家大数据战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据悉,大会为期3天,将围绕“地球大数据服务可持续发展目标”、“数字地球前沿技术与平台”主题开展研讨,共设置52场分会报告。大会还举办了陈述彭先生数字地球学术思想研讨会。此次大会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科学院主办,由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先导专项、数字中国研究院(福建)、中国科学院空天